出家的巨大功德和利益

出家的巨大功德和利益

个人修行也是如此,出家人是专业的学佛者,可以用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生命去学习、实践和体验佛法,而在家学佛则很难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有很多局限和障碍。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出家人弃舍世俗安乐,追求自利利他的深广佛法,容易成就殊胜的戒定慧功德,所以称为僧宝。如《释氏要览》说:“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宝。”

信解出家的珍贵,发起出家之心,即使还没有出家,功德都不可思议。如《难陀出家经》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有人发出家心,向寂静地一步所获功德。”因为前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有为功德,而发出家心可以成就无为功德,两者从本质上说是不一样的。

关于出家与在家的利弊,《法苑珠林》中有明确的对比:“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极易,如海中泛舟。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从世间法上讲,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家立业,但要从报恩的角度来说,则出家后更能报答父母的恩德。

世间上的普通人,一生都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为父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即使少数人发孝心想为父母做一些善事,但因为不明因果善恶取舍,烦恼业力深重,非仅报不了父母的深恩于万一,反而以自己的愚痴和恶劣行,为父母造下了许许多多的罪业,何况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恭敬孝顺父母,甚至还经常打骂、凌辱父母。怎样才能报得了父母的恩德呢?以佛经的道理,只有出家后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证得解脱的佛果,这样才能究竟报答父母的恩德,因为得到佛果后,自己方有最大的能力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并不像世间上一般的人,只是为了追求满足此生此世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是为了解决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就像明代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所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所以世间许多人根本不理解出家这种行为,更不懂得出家学佛修行是一件有巨大功德和利益的大事。他们是一味地贪着,就像无知小儿游戏造土房一样,以为在家人过的生活是多么的好,而出家人则是很可怜的。但以修苦行而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瑜伽士米拉日巴,在看见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时,则很感叹地对她们说:“你们世间上的人看见我很可怜,我米拉日巴看见你们世间上的人,也觉得是真可怜!我们彼此相顾两可怜。”

如果一个人出家得道,他在家的父母能由此得到很大的功德和利益,所谓:“一人成道,九祖超生。”就是说一个人出家修行证得道果后,非但他今生的父母,而且他往世九代的祖先和父母都会因此而往生到善趣享受无边快乐。

比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俗姓谢,他的父亲捕鱼为生,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宗一禅师因此出家,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有一天,他正出去参访时,擦伤脚流出了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后来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你出家明心见性的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所以来通报你这个好消息。”

一个出家人,在没有得到佛果之前的修行过程当中,以其戒定慧功德及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就能给亲友带来很大利益。比如在《佛说盂兰盆经》中有目连行孝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观察,见亡母生于饿鬼中,不得饮食倍受饥渴。目连悲痛欲绝,而自己空有神通第一之称誉,只因其亡母业力深重,纵施神通,却不能利益其亡母,后遂请教于佛前。佛陀教以于僧自恣日斋奉十方僧众,以十方僧众的愿力而救母出离了苦海。

又据《缁门崇行录》记载:唐朝京城大安国寺的子邻法师,在家时他的母亲不信三宝,不让子邻师出家,子邻师就只好逃离家乡到东都依止广爱寺的广修律师出了家。有一天忽然怀念双亲,乃回家探亲。这时他的父亲已双眼失明,母亲已去世三年了。子邻师乃铺设座具,诵《法华经》,发誓求知母亲死后生到何方。当天晚上,梦见东岳大帝告诉他说:“您母亲死后堕落地狱,现在受各种苦楚。”子邻师悲痛欲绝,遂到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前,哀泣礼拜,拜到四万拜,忽然有呼叫子邻法师的声音,抬头仰望空中,看见母亲向他谢道:“承蒙你礼佛陀舍利的功德力,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说完就不见了。

在藏族的习惯中,只要子女出家,父母就倍感满足,认为已经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南传佛教也有将儿女送至寺院短期出家,使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习俗,这些都是社会佛法化而产生的良好传统。出家受戒之后,我们的修法力量就会大增,迅速得到成就!

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

《阿难出家空经》云:“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贤愚经》云:“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大宝积经》云:“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香花灯明,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以如是等供养如来。若有菩萨,净心持戒于师尊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净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胜彼无量无边。迦叶,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花香、末香,于百千岁,昼夜六时供养如来;若有菩萨,舍于愦闹,深畏三界,为利众生发心,趣向阿兰若处,举足七步,胜前功德无量无边。”又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胜利: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三世诸佛最后成道时,皆是以出家身相而成就。《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不必说生生世世,一生一世出家的功德,乃至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亦不可思议。有人虽无一生出家的缘分,但发愿想要出家,或者短期出家,亦有无量功德,如今东南亚、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如泰国、缅甸等都有短期出家的风气,这种做法有无边殊胜的利益。如《本缘经》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祇律》中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如是《神变经》云:“何者三界诸众生,皆为引入菩提道,发心坚定圆劫中,布施儿女妻子等。何人以发菩提心,随学善逝之轨迹,发心出家跨一步,此福已胜前功德。”在佛经中说三世诸佛最后成道时,皆是以出家身相而成就。其余经说:“凡在释迦牟尼佛教下受持一种戒律以上者,将于弥勒菩萨成佛转法轮时成为首批眷属。”是故今时持戒者,应生欢喜心。若自虽无机缘持戒,亦应随喜彼等功德。甚至仅仅披上出家僧衣,亦有无边功德,如《地藏十轮经》云:“凡披出家僧衣者,诸邪魔外道,魔王夜叉等,皆不能损害彼者。”

宁玛派大德华智仁波切亦云:“净戒饰著僧衣者,享用一日三宝财,其能消尽诸财障。”如是所说也。是故见闻出家人时,应当恭敬。往昔阿底峡尊者不论见到任何大小僧人,他都摘帽、合掌、恭敬、承事等。哪怕仅著上僧衣者,亦较一般在家俗人具有不共同之殊胜。藏人俗话说:“数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持居士戒者,亦有上述功德故,一切律仪,当护如眼。大家应学米纳更桑曲扎仁波切,他终生严持戒律,造戒赞、注释等甚多论典,次后园寂时,他边拭擦钵盂,边诵:“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便安详涅槃也。

出家的功德他人无法摧毁,直至究竟菩提都不会灭尽,故说出家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我想回家》

没有人了解我的思念

与世俗无关

与爱情无关

我的思念

深藏在身体的血液里

我的心

是那么渴望与您相遇

而您

却低眉不语

您似乎告诉我

不要难过

我就在你的左侧

有谁知

我心中的话语

就如凄冷的夜色

多了一轮明月

有时候

我在想

西天您是否

一直在翘首待我

因为我对您的心

那么热烈坚定执着

而人间眼光总是崎岖

我为您

而不理睬世人的菲薄

不求富贵

不求名利

甘愿为您

一点点

一滴滴

为您痴迷

为您无悔

但愿此心您能知

但愿此情他能懂

但愿众生无所执

但愿回家路通畅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守持净戒 闻思修行

弘法利生 爱国爱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琉璃(2020)
365体育app

琉璃(2020)

📅 07-21 👁️ 108
1962年玛丽莲·梦露“自杀”
365体育app

1962年玛丽莲·梦露“自杀”

📅 08-07 👁️ 9395
宝可梦皮卡丘什么性格好
365bet日博亚洲

宝可梦皮卡丘什么性格好

📅 08-05 👁️ 6270